基本上,不論怎麼改編,祝英台的個性塑造是最簡單的。
祝英台性格的基本輪廓很清楚:對於學習有熱情、願意主動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
需要調整的,只是程度上的問題。
梁山伯的個性就很傷腦筋了。
所以,如何為梁山伯的失敗找理由,就變得很重要了。畢竟,沒有人會想看男主角失敗是「因為他活該」的愛情故事。
而梁山伯何以失敗的理由,便決定了故事的反派將由誰來擔任──就是因為XX的關係,才害得梁山伯沒辦法娶到祝英台。
原始的版本裡,破壞兩人愛情的兇手是「門當戶對」的觀念,雖然祝英台的父親是這個觀念的執行者,但是由於「門當戶對」這個觀念本身並沒有受到徹底的顛覆與質疑,所以兩人之間的愛情悲劇是個「遺憾」,整個過程中並沒有明確的可憎反派角色。
隨著門當戶對觀念的逐漸淡薄,梁山伯「為什麼」失敗的理由也就變得越來越無法忽視──這已經不是個可以說句「真遺憾」就可以解決的情況了。
換句話說,這個故事越來越需要明確的指出這個悲劇「是誰害的」。
更明白地說,這個故事需要靠著反派角色的確立才能定調!
講得更嚴重一點:這個故事的成敗是由反派角色的塑造是否成功來決定!
在《梁祝》中,最理所當然的反派角色至少有兩個人選:祝老爺、馬文才,以及跟這兩位站在同一陣營的人。
反派可以由祝老爺一個人擔任,或者將祝夫人也加進來,那麼這時故事的基調就是「父母專斷導致女兒悲劇」。
加害者:祝家家長;受害者:男女主角;路人甲:馬文才。
反派也可以由馬文才一個人擔任,那麼這時故事的基調就是「權貴利用權勢橫刀奪愛」。
加害者:馬文才(家族);受害者:男女主角、祝家家長。
反派也可以由祝老爺、馬文才共同擔任,那麼此時的故事基調就是「權貴與家長聯手壓迫、拆散有情人」。
加害者:祝老爺、馬文才;受害者:男女主角。
不管是上面哪一種設定都無所謂,故事都可以講得下去。重點是:基調要一致。
也就是說,如果之前安排祝老爺是個好爸爸,之後祝老爺就不能突然變得蠻橫不講理。如果之前安排馬文才是個壞蛋,之後就不要期望他能「壞得可愛」。
《梁祝——蝴蝶夢》就是失敗在這裡。
原本祝英台的父親是因為性格懦弱,所以無法拒絕強勢的馬家提親,但是這個懦弱的父親後來卻出現了對女兒疾言厲色地威逼的行為,講實話這樣的安排並不能讓觀眾感受到祝老爺所受到的壓力,而只會讓人覺得祝老爺是個莫名其妙的老頭……除非原本就是將這個人物設定為一個莫名其妙的人,不然這種安排真的是只能說很牽強。
糟糕的是,祝老爺性格與行為上的矛盾,連帶造成女主角祝英台的行為欠缺說服力!
就結果上來說,祝英台是個「違抗父母的女兒」,這是這個故事不可改變的根本。換言之,祝家家長的反派色彩越明確,祝英台的違逆也就越正當,如果祝家家長的反派色彩越淡薄,祝英台不可不為的違逆也必需隨之伴隨著矛盾與掙扎,才不至於讓人覺得祝英台是個有了漢子就忘了老子的不孝女。
好吧,祝老爺的行為都莫名其妙了,祝英台又怎麼能不跟著莫名其妙呢?
於是我們有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女主角。
唉~在愛情故事中,由一個性格莫名其妙的女孩來擔任女主角,這故事還能好看得起來嗎?
不只是原本個性最容易塑造的祝英台,得到如此的下場,在《梁祝——蝴蝶夢》中,最令人扼腕的角色塑造,是馬文才。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