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文]我與賣柑者言

我幾乎都快忘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個成語出自《賣柑者言》,作者是劉基。

原文如下: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剖其中,乾若敗絮。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巿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將衒外以惑愚瞽乎?甚矣哉,為欺也!」

賣者笑曰:「吾業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於子乎?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托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廩粟而不知恥。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然無應。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豈其憤世疾邪者耶?而託于柑以諷耶?


大意就是杭州有個賣橘子的人,很懂得如何儲藏橘子,他的橘子放了一年都沒爛掉,橘子的外皮看起來金光燦爛,但是打開來看就發現裡面已經乾成一絲絲的了。劉基就跟賣橘子的人抗議說他這樣是欺騙顧客。
結果賣橘子的小販笑著回答劉基:「我做這行也有幾年了,就靠這個養活自己。我賣這種橘子,客人來買,從來沒人有意見,怎麼就你覺得不對呢?世界上不老實的人不少,又不是只有我!你看現在那些當將軍的掌兵權的,真的懂得怎麼打仗嗎?那些當官的真的懂得怎麼治理國家嗎?治安搞不好、經濟搞不好、貪污不抓、法律有問題不管,這些人吃國家的米糧也不覺得可恥。你看看他們哪個不是看起來好威好跩的樣子?這些人難道不是像我的橘子一樣『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可是你不覺得他們有問題,只覺得我的橘子有問題。」
劉基聽了之後說不出話,想來這個賣橘子的人,應該是個像漢朝的東方朔那種擅長諷刺時事的人,以他的橘子來諷刺時局吧?


現在想想,教育部長期把這篇《賣柑者言》收錄在高中課文,會不會太坦蕩了一點?
不過如果突然把這篇課文拿掉,又可能會被認為是心虛?真是為難……這樣說來還是丟一些根本不可能施行的禁令來給讓大家當話題吵一下比較好?免得大家太注意看課文問題更麻煩……


不過有件事情我小時候沒發現,長大才突然覺得怪怪的:真的有這個賣橘子送大道理的小販存在嗎?

小時候我一直認為這是個菜市場裡臥虎藏龍的故事,可能是因為金庸的武俠小說看太多?真正武功深不可測的都是那種你沒想到的人物,例如《天龍八部》裡少林寺的掃地僧那樣,以致於我認為在菜市場裡有賣橘子的時事觀察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這種思考邏輯應該是我個人的問題,請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不要因此就認為武俠小說是壞東西不給看啊!)

可是現在,PTT的鄉民就應該很熟悉那種用「我朋友有個問題想請教」、「我朋友的經驗」來開頭的文章,通常都(被認為)是「我朋友=我自己(但我不想承認)」的手法。

這樣看來,是不是「賣橘子小販=劉基(想罵人但是沒種承認是自己罵的)」哩?

不過這問題因為劉基已經死了,杭州府志應該也沒有記載市場攤販的記錄?所以這個問題無解。畢竟雖然用現在的觀點來看,該小販很顯然違反公平交易法,但古代沒有這個東西,消費者當了冤大頭只能下次不買,沒人會認為這種問題值得被記錄。或者說,在當時這根本不是個問題。事實上,在台灣施行公平交易法到現在也不過20年,在此之前買到這種敗絮其中的橘子就算報警也沒用。這樣想想,這篇課文好像也是有理由坦蕩啦?
(順便一提,公平交易法剛施行的時候,常常被人簡稱為「公交法」,據說給人不好的聯想來著?所以後來才逐漸改成「公平法」……人過中年有個好處就是莫名其妙的小回憶會有不少,講古不怕沒題材。)

(又,劉基這個名字如果打注音不選字會打成流雞,真是個不妙的名字啊~)

update:有人提醒我劉基有個大家比較熟悉的名字,叫做「劉伯溫」。這樣大家有沒有覺得他突然變好威還會法術?XD

留言